
技术摘要:
提供一种能使接触件单元稳定地保持于保持构件的接触件单元、插座的聚集体及多极连接器。将多个第一端子(A)及第二端子(B)相互导通连接的多极连接器(1)用的接触件单元(2)包括:圆筒状的插座(20),收纳于设置在底板(3)的收纳孔(30);及接触件(10),由插座(20)所抱持,插座 全部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多个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相互导通连接的多极连接 器。此多极连接器包括:形成为细长的筒状的筒本体、收纳于筒本体的内部且与筒本体成为 导通状态的接触件、以及将筒本体加以保持的保持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9809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多极连接器中,将接触件加以保持的筒本体(插座)是以嵌 入至形成于保持体(保持构件)的孔部内的状态来保持。换言之,根据通过接触件的筒本体 压接于保持体的孔部周面而发挥作用的摩擦力,来保持于保持体。但是,此构成中,存在由 保持体带来的接触件的保持力不充分的可能性。 本发明用以解决所述问题,其目的为提供一种能使接触件单元稳定地保持于保持 构件的接触件单元、构成其的插座的聚集体及包括接触件单元的多极连接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例的接触件单元是将多个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相互导通连接的多极 连接器用的接触件单元,包括:圆筒状的插座,收纳于设置在此接触件单元的保持构件的收 纳孔;以及接触件,由所述插座所抱持,所述插座包括:插入所述收纳孔内的插座本体、以及 以向所述收纳孔的外侧突出的状态来设置的前端侧部分,在所述插座本体设置向其径向外 侧膨出的膨出部,在所述前端侧部分设置向其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并且从所述插座的 轴心至所述突出部的前端为止的距离形成为大于从所述插座的轴心至所述膨出部的外周 面为止的距离。 本发明的一例的插座的聚集体是构成所述接触件单元的插座的聚集体,包括:插 座搬送用的载体、以及与此载体一起搬送的多个插座;并且在所述载体,以一定的间隔设置 有所述插座的轴方向端部能够脱离地连结的多个连结部。 本发明的一例的多极连接器包括:所述接触件单元、以及设置有此接触件单元的 收纳孔的保持构件,并且所述收纳孔的直径形成为较所述插座本体的外径略大,且较插入 所述收纳孔内之前的所述膨出部的外径略小。 [发明的效果] 此种构成的接触件单元、构成其的插座的聚集体、以及包括接触件单元的多极连 3 CN 111725649 A 说 明 书 2/11 页 接器能使接触件单元的插座稳定地保持于保持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多极连接器的部分剖面图。 图2是表示接触件的具体构成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接触件单元的分解前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剖面图。 图5是图3的V-V线剖面图。 图6是图3的VI-VI线剖面图。 图7是图3的VII-VII线剖面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剖面图。 图9是表示在一部分的收纳孔内收纳有插座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插座的聚集体的构成的前视图。 图11是图10的XI-XI线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插座的聚集体的制造过程的前视图。 图13是表示插座的收纳状态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在所有收纳孔内收纳有插座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插座的聚集体的变形例的平面剖面图。 图16是表示在一部分收纳孔内收纳有插座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所示的柱塞的变形例的多极连接器的部分剖面图。 图18是表示图1所示的多极连接器的变形例的部分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 1:多极连接器 2:接触件单元 3:底板(保持构件) 4、4a:盖板(覆盖构件) 5:贯穿孔 6:插座的聚集体 10:接触件 11:筒状体 11a:筒状体的前端开口部 11b:筒状体的底壁 11c:筒状体的基端开口部 11d:筒状体的缩径部 12:柱塞 12b:柱塞的膨出部 13:杯 13a:漏斗部 20:插座 4 CN 111725649 A 说 明 书 3/11 页 21:插座本体 21a:狭缝部 22:前端侧部分 22a:插座的前端开口部 23:第一端子用弹簧 24:接触件止动器 24a:切口 25:接触件用弹簧 25a、25a:狭缝 26:膨出部 27:突出部 28:插座的轴心 30:收纳孔 33:螺旋弹簧 40:凹部 51:第一孔部 52:第二孔部 53:第三孔部 54:第四孔部 61、62:载体 63、64:连结部 65:插座构成部 A:第一端子 B:第二端子 C:箭头 d:插座的外径 D:收纳孔的内径 d1:膨出部的外径 K、K1:连结部的设置间隔 L1:从插座的轴心至膨出部的外周面为止的距离 L2:从插座的轴心至突出部的前端为止的距离 Lc:载体的长边方向 Ls:突出部的突出方向 P:凹入量 S、S1:收纳孔的排列间隔 T:插座的轴方向上的突出部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