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免接触门把手,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门把手在防感染时存在较大的感染风险、使用者易出现交叉感染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把手主体,主体是由纵轴及转杆组成,主体的拐角处有矩形盒,纵轴上有第一圆筒,第一圆筒与纵轴之间有第一单向离合器 全部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新冠病毒肆虐,对于公众应该做出相应的防护,尤其是医院及人流密集 的公众场所。门把手是人们每天都要接触的物体,导致把手上会附着细菌、汗渍、油污等,人 们在经过时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若这种现象发生在医院,就会发生医患交叉感染,后果非 常严重。现有技术中,免接触把手大致分为两种防止交叉感染的方式,一种是采用消毒水进 行消毒,一种是采用更换塑料薄膜对接触部位进行物理隔绝。 采用塑料薄膜隔绝的方式在使用时,一部分是靠使用者手动更换,但是在更换时 使用者需要手动转动手轮,使用者们共同使用手轮,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一部分采用两扇 门的开合挤压对塑料薄膜的更换,但是对于这种门的结构大多数是不带门锁,如商店大门, 有推力就能打开门,所以在使用中,使用者不一定使用把手,也可能推动其他部位进行开门 动作,显然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还有少部分采用感应器控制电机对薄膜的更换,也存在较 大问题,首先,其与门锁上的弹簧销栓连接,若电机出现故障或者薄膜用完,这时门还是会 正常锁住,人员通过时必须要拧动把手, 把手上的薄膜并未更换,这些人员大概率会出现 交叉感染,其次,这种装置在使用中若出现塑料薄膜的破损或者打卷,则这些人员大概率还 会出现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免接触门把手,有效的 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门把手在防感染时存在较大的感染风险、使用者易出现交叉感染的问 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门上的L形把手主体,主体是由垂直于门的纵轴及平行 于门的转杆组成,所述的主体能以纵轴为中心进行转动,主体的 拐角处有矩形盒,其中纵 轴贯穿矩形盒后侧板,转杆贯穿矩形盒右侧板;纵轴上套装有第一圆筒,第一圆筒与纵轴之 间安装有第一单向离合器,纵轴前端固定有与其同轴的第一锥齿轮,第一圆筒上套装有第 二圆筒,第二圆筒固定不转,第一圆筒与第二圆筒之间安装有第二单向离合器,矩形盒能绕 着第二圆筒转动并且不脱离;转杆上套装有能转动的第三圆筒,第三圆筒上套装有能转动 的第四圆筒,第四圆筒上固定有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第三圆筒左端固定有与 其同轴的第三锥齿轮,第四圆筒左端固定有第四锥齿轮,矩形盒的前侧板上有能转动的传 动齿轮,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同时与传动齿轮啮合; 所述的第四圆筒右端贯穿矩形盒右侧板且置于矩形盒外侧,第四圆筒右端固定有大齿 轮,第三圆筒右端伸出第四圆筒,第四圆筒右端固定有圆板,圆板左端面上有与大齿轮啮合 的小齿轮,圆板上右侧有与小齿轮一一对应且与转杆平行的转轴,转轴可拆卸,转轴上缠绕 有塑料薄膜,圆板右端固定有套装在转杆上的转筒,小齿轮绕着大齿轮转动能带动转轴绕 3 CN 111608473 A 说 明 书 2/4 页 着大齿轮公转的同时自转,与此同时,转筒将转轴上的塑料薄膜缠卷起来。 本发明结构巧妙,有效的把手上的接触点更换,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避免接触上 一位的残留物,彻底隔绝把手上的病菌,能够实现免接触,适用于多种场合,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视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俯视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传动关系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5为图1中B向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