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好方法网

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方法及油道结构


技术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方法及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飞溅油腔和分配油道;所述飞溅油腔由设在主减齿轮前面的前挡板和设在主减齿轮后面的后挡板以及主减齿轮下方及右侧的变速器前的壳体合围形成;在飞溅油腔上方设置有飞溅缺口一,在飞溅油腔  全部
背景技术:
新能源变速器的共同特性就是高转速,基本上都在10000rpm以上,用润滑油对齿 轮与轴承进行充分润滑非常关键.  是防止在变速器高速运行过程中,齿轮与轴承的温度过 高而烧伤情况的主要因素。由于主减齿轮比较大,有一部分浸泡在润滑油当中。在变速器运 行过程中,可以把润滑油带给啮合的齿轮。所以对轴承的润滑是新能源变速器润滑主要考 虑的对象。 目前新能源变速器采用飞溅润滑方式进行润滑时,对轴承的润滑一般都是在壳体 内壁上增加润滑油挡板筋并开设引油沟槽至圆孔状轴承位的底部,把飞溅起来的润滑油拦 截集流后由引油沟槽引流到轴承位底部,对轴承进行润滑。其缺陷是,挡板筋的位置一般位 于距飞溅中心较远的分散性油末溅落位置,且受到壳体内其他部件的阻挡,其积油效果有 限,对润滑轴承存在润滑不充分的情况。另外,引油沟槽的开设破坏了圆孔状轴承位孔壁的 整体性,其固有的受力结构被削弱,在轴转动时面对突然大增的载荷,有使壳体发生崩裂的 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变速器壳体内针对轴承润滑的传统润滑结构存在润 滑油供油不充分、不稳定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方法,是在变速器壳体内润滑油集中飞溅的区域构 建飞溅油腔,并构建分配油道,通过分配油道将来自飞溅油腔的润滑油直接输送到各目标 轴承的轴承位。 进一步地,所述在变速器壳体内润滑油集中飞溅的区域构建飞溅油腔,是在主减 齿轮的前面和后面设置拦挡部件,由这两个拦挡部件与这两个拦挡部件之间的变速器前壳 体内壁形成限制飞溅油末向外散落的一个密闭空间,并在飞溅油腔上设置能够将飞溅油末 向飞溅油腔外引流的缺口;所述构建分配油道是在变速器壳体内通过加设油槽和在壳体上 开设油槽、油孔的方式,建成能够使从飞溅油腔中引流出来的润滑油流到变速器壳体内需 要供油的各个轴承的轴承位的底部。 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设计的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其 特征在于:包括飞溅油腔和分配油道;所述飞溅油腔由设在主减齿轮前面的前挡板和设在 主减齿轮后面的后挡板以及主减齿轮下方及右侧的变速器前的壳体合围形成;在飞溅油腔 上方设置有飞溅缺口一,在飞溅油腔前壳体内壁设置有飞溅缺口二;所述油道包括油道一 和油道二,油道一和油道二均具有接油始端和输油终端;油道一的输油终端包括输出轴后 4 CN 111609119 A 说 明 书 2/5 页 轴承位、中间轴后轴承位和中间轴前轴承位,其接油始端位于飞溅缺口一处;油道二 的输 油终端包括差速器的前半轴轴承位和后半轴轴承位,其接油始端位于飞溅缺口二处。 进一步地,所述油道一包括分导油槽,所述分导油槽具有位于分导油槽右端的接 油口、位于分导油槽中段的导油槽、位于分导油槽左端并向左后弯曲的后向导油槽、位于分 导油槽左端并向左前弯曲的前向导油槽;所述接油口为油道一的接油始端,朝向右方的飞 溅油腔并接住从飞溅油腔向左沿主减齿轮切线甩出的润滑油油末。 进一步地,所述油道一还包括后油道,后油道包括后接油槽、后油孔一和后油孔 二;所述后接油槽槽口位于后向导油槽的后端口下方的,中间轴后轴承位与输出轴后轴承 位之间的上方的后壳体上;所述后油孔一从后接油槽斜向通往中间轴后轴承位的底部,所 述后油孔二从后接油槽斜向通往输出轴后轴承位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后向导油槽的后端口旁边设有向后伸出的固定销,对应地,所述后 接油槽的槽口旁边设有能够插入固定销的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油道一还包括前油道,前油道包括前接油槽和前油孔,所述前接油 槽开设在前壳体的内壁上,其一端位于前向导油槽的端口的下方,另一端位于中间轴前轴 承位的上方,所述前油孔从前接油槽斜向通往中间轴前轴承位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飞溅缺口二包括截油口、截油板和集油口,截油口开设在飞溅油腔 右侧的前壳体的内壁上用于吞入沿主减齿轮切线甩出的油末,截油板位于截油口内,其一 端与截油口上边连接,另一端向右下方弯曲,与截油口下边向右延伸的一个面的端部形成 集油口。 进一步地,所述油道二  包括接油槽、通向前半轴轴承位的前支流道和通向后半轴 轴承位的后支流道,所述接油槽位于飞溅缺口二的集油口下方,其前端与前支流道相通,其 后端与后支流道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流道包括前支接油孔、前支油槽和前支油孔,前支接油孔上端 与接油槽的前端相通,其下端与前支油槽的后端相通,前支油孔的上端与前支油槽的前端 相通,其下端与差速器的前半轴轴承位的底部相通;所述后支流道包括后支接油孔、后支油 槽和后支油孔,后支接油孔上端与接油槽的后端相通,其下端与后支油槽的前端相通,后支 油孔的上端与后支油槽的后端相通,其下端与差速器的后半轴轴承位的底部相通。 本发明的优点是:在润滑油飞溅集中的中心位置,即直接在产生飞溅的主减齿轮 两侧加装挡板并构建流道,能够迫使飞溅的润滑油集中、足量地直接分配到个润滑轴承。 同,采用在圆孔状轴承位附近的变速器壳体上打孔引流的方式来代替开槽引流的方式,既 能将润滑油引流到轴承位底部,又能保持轴承位周边结构的完整,避免载荷大增时变速器 壳体发生崩裂。 附图说明 图1为变速器壳体内设置飞溅润滑油道结构的飞溅油腔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变速器前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飞溅润滑油道结构中的分导油槽; 图3为变速器后壳体内部构造立体示意图,飞溅润滑油道结构输油终端中的中间轴后 轴承位和输出轴后轴承位; 图4为变速器前壳体内飞溅润滑油道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示出中间轴前轴承位润滑 5 CN 111609119 A 说 明 书 3/5 页 油道的油道路径; 图5为图3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简图,主要示出从后接油槽到中间轴后轴承位和输出轴后轴承位的油道路 径; 图7为飞溅润滑油道结构对差速器前半轴轴承位和后半轴轴承位输油的油道路径; 图8为图7中对差速器前半轴轴承位和后半轴轴承位输油的油道路径的立体简图; 图9为飞溅润滑油道结构中的飞溅缺口二立体示意图。 图中:1、前壳体;2、后壳体;3、主减齿轮;4、飞溅油腔;41、前挡板;42、后挡板;43、 飞溅缺口一;44、飞溅缺口二;441、截油口;442、截油板;443、集油口;5、分导油槽;51、接油 口;52、导油槽;53、后向导油槽;54、前向导油槽;6、后接油槽;后油孔一;62、后油孔二;7、前 接油槽;71、前油孔;8、前支流道;81、前支接油孔;82、前支油槽;83、前支油孔;9、后支流道; 91、后支接油孔;92、后支油槽;93、后支油孔;10、接油槽;11、中间轴前轴承位;12、中间轴后 轴承位;13、输出轴后轴承位;14、前半轴轴承位;15、后半轴轴承位;16、固定销;17、定位孔。
下载此资料需消耗2积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