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好方法网

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


技术摘要:
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具有:左右一对滑轨,其构成为包括上轨道和下轨道,所述上轨道安装于车辆用座椅的下部,所述下轨道将上轨道支承为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轨道引导构件,其固定于地板,并将下轨道支承为能够在车辆前方侧的驾驶位置与车辆后方侧的放松位置之间沿车  全部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8-176902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构造,该构造具备能够使供乘员就 座的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第一滑动机构及第二滑动机构。另外,在专利文献1 中,进行如下控制,即:相比于手动驾驶时,在自动驾驶期间,能够使车辆用座椅向后方侧滑 动。 然而,在日本特开2018-176902号公报中,在使车辆用座椅滑动到后方的状态下的 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有可能无法利用驾驶座用气囊及膝部气囊等约束装置良好地对驾驶员 进行约束。
技术实现要素:
在本公开中,提供能够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提高碰撞安全性能的车辆用座椅滑动 构造。 本公开的第一形态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具有:左右一对滑轨,所述左右一对滑 轨构成为包括上轨道和下轨道,所述上轨道安装于车辆用座椅的下部,所述下轨道将所述 上轨道支承为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轨道引导构件,所述轨道引导构件固定于地板,并 将所述下轨道支承为能够在车辆前方侧的驾驶位置与车辆后方侧的放松位置之间沿车辆 前后方向滑动;以及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在所述放松位置将所述滑轨的移动锁定,并且 在检测到或预测到车辆的正面碰撞时将锁定状态解除。 在本公开的第一形态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中,左右一对滑轨构成为包括上轨道 和下轨道,上轨道被下轨道支承为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另外,下轨道被轨道引导构件 支承为能够在驾驶位置与放松位置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而且,在放松位置利用锁定 机构将滑轨的移动锁定。在此,锁定机构在检测到或预测到车辆的正面碰撞时将锁定状态 解除。由此,在碰撞后,滑轨向驾驶位置进行惯性移动,能够利用驾驶座用气囊及膝部气囊 等已有的约束装置对乘员进行约束。 在第一形态的基础上,本公开的第二形态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具备衰减机构, 所述衰减机构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使所述滑轨从所述放松位置向车辆前方侧的惯性移动 衰减。 在本公开的第二形态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中,具备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使滑轨 从放松位置向车辆前方侧的惯性移动衰减的衰减机构。由此,能够维持就座于车辆用座椅 的乘员的姿势不变地使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前方侧移动。即,能够抑制乘员向车辆前方侧沉 入的所谓的下潜现象(submarine  phenomenon)的产生。 在第二形态的基础上,在本公开的第三形态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中,所述衰减 机构构成为包括杆、弹出装置和杆承接件,所述杆设置于比所述滑轨靠下方的位置,且沿车 4 CN 111546951 A 说 明 书 2/12 页 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至少后部能够向上方移动,所述弹出装置通过进行工作而使所述杆 向上方移动,所述杆承接件与所述滑轨一起移动,所述弹出装置构成为在所述滑轨处于所 述放松位置且检测到或预测到车辆的正面碰撞时进行工作,所述杆承接件与移动到上方的 所述杆的后部卡合,且伴随着所述滑轨向车辆前方侧的惯性移动,将所述杆沿轴向压溃。 在本公开的第三形态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中,衰减机构构成为包括杆、弹出装 置和杆承接件,在检测到或预测到车辆的正面碰撞时,利用弹出装置使杆的后端部向上方 移动。由此,杆的后端部与杆承接件卡合。另外,由于将基于锁定机构的滑轨的锁定状态解 除,所以在碰撞后,滑轨从放松位置向车辆前方侧进行惯性移动。此时,由于杆承接件与滑 轨一起向车辆前方侧进行惯性移动,所以杆沿轴向被压溃,能够使滑轨的惯性移动衰减。 在第二形态的基础上,本公开的第四形态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具备移动机构, 所述移动机构构成为包括横向构件、线材和固定托架,所述横向构件将左右一对所述滑轨 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结,所述线材卷挂在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的一对滑轮之间,所述固定托 架将所述线材固定于所述横向构件,所述衰减机构具备变形构件,所述变形构件的一端侧 安装于所述横向构件,另一端侧安装于所述线材,并且,所述变形构件通过伴随着所述横向 构件向车辆前方侧的惯性移动被拉伸而产生塑性变形。 在本公开的第四形态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中,通过使卷挂在滑轮之间的线材移 动,从而能够使固定托架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由此,能够经由横向构件使左右一对滑轨在 驾驶位置与放松位置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 另外,衰减机构具备将横向构件与线材连结的变形构件,该变形构件通过伴随着 横向构件向车辆前方侧的惯性移动被拉伸而产生塑性变形。由此,当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 滑轨从放松位置惯性移动到车辆前方侧的情况下,变形构件产生塑性变形。其结果是,能够 使滑轨的惯性移动衰减。 在第二形态的基础上,在本公开的第五形态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中,所述衰减 机构构成为包括移动体和能量吸收构件,所述移动体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与所述下轨道一 体地向车辆前方侧进行惯性移动,所述能量吸收构件伴随着所述移动体的惯性移动,使所 述滑轨向车辆前方侧的惯性移动衰减。 在本公开的第五形态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中,当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滑轨从放 松位置向车辆前方侧进行惯性移动时,移动体与滑轨的下轨道一体地向车辆前方侧进行惯 性移动。此时,能量吸收构件伴随着移动体的惯性移动,使滑轨向车辆前方侧的惯性移动衰 减。 在第五形态的基础上,在本公开的第六形态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中,所述能量 吸收构件是通过伴随着所述移动体的惯性移动被拉伸而产生塑性变形的变形构件。 在本公开的第六形态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中,变形构件经由线材与移动体连 结。由此,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伴随着移动体向车辆前方侧的惯性移动,变形构件被拉伸。 其结果是,能够使变形构件产生塑性变形,能够使滑轨向车辆前方侧的惯性移动衰减。 在第五形态的基础上,在本公开的第七形态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中,所述能量 吸收构件构成为包括第一圆板和第二圆板,所述第一圆板经由线材与一方的所述移动体连 结,所述第二圆板经由线材与另一方的所述移动体连结,并且与所述第一圆板重叠,伴随着 一方的所述移动体向车辆前方侧的移动,所述第一圆板沿一个方向旋转,伴随着另一方的 5 CN 111546951 A 说 明 书 3/12 页 所述移动体向车辆前方侧的移动,所述第二圆板沿与所述第一圆板相反的方向旋转。 在本公开的第七形态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中,第一圆板经由线材与一方的移动 体连结,第二圆板经由线材与另一方的移动体连结。另外,第一圆板与第二圆板重叠,且伴 随着移动体的移动分别沿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在第一圆板与第二圆板的面接触部 分产生摩擦阻力,能够使滑轨向车辆前方侧的惯性移动衰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公开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能够在车辆的正面碰撞 时提高碰撞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附图,对示例性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的整体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放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左侧的滑轨及横向构件的从车辆前方侧观 察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放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从车辆前方侧观察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性俯 视图,且是示出滑轨处于驾驶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滑轨从图4的状态起移动到放松位置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6A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中车辆的正面碰撞前的状态 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6B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中车辆的正面碰撞后的状态 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的整体结构的从车辆宽度方向观 察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杆从图7的状态起弹出后的情况下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的整体结构 的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车辆用座椅从图8的状态起惯性移动到车辆前方侧的情况下的车辆用 座椅滑动构造的整体结构的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的变形例的与图7对应的剖视 图。 图11是示出杆从图10的状态起弹出后的状态的与图10对应的剖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性 俯视图。 图13是放大地示出在图12的13-13线处剖开后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4是示出车辆用座椅从图12的状态起惯性移动到车辆前方侧的情况下的车辆 用座椅滑动构造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5是放大地示出在图14的15-15线处剖开后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滑动构造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性 俯视图。 图17是将第四实施方式的能量吸收构件放大并从车辆后方侧观察的主要部分放 6 CN 111546951 A 说 明 书 4/12 页 大后视图。 图18是示出车辆用座椅从图16的状态起惯性移动到车辆前方侧的情况下的车辆 用座椅滑动构造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9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与图16对应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0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与图17对应的主要部分放大后视图。 图21是图20的能量吸收构件的俯视图。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