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好方法网

一种用于隧道的车载式滤筒除尘设备


技术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隧道的车载式滤筒除尘设备,涉及隧道除尘技术领域;该用于隧道的车载式滤筒除尘设备,包括车载体,所述车载体上固定有过滤器,过滤器与进气组件连接,过滤器内设有滤筒除尘器,进气组件的输入端设有初滤组件,进气组件的输出端与第二连接风管连通  全部
背景技术:
隧道施工过程的初期爆破及支护阶段,施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其特点为粉尘 浓度高,一方面会污染隧道环境,减少能见度,不利于施工设备的使用;另一方面,呼吸性粉 尘所占比例大,对隧道施工作业人员的健康危害非常之大。隧道内粉尘运动复杂多变加之 空间狭窄,控制效果不尽理想,成为了施工进程中的一个难题。 针对隧道的粉尘防治问题,传统处理方式是依靠通风排尘,难以有效控制粉尘扩 散,尤其是在长大隧道之中,长距离的通风对设备的性能要求更高,成本更大。另外一种湿 式除尘器,其工作原理为使含尘气体与液体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颗粒的惯性碰撞或者利 用水和粉尘的充分混合作用及其他作用捕集颗粒或使颗粒增大或留于固定容器内达到气 和粉尘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隧道的车载式滤筒除尘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隧道的车载式滤筒除尘设备,包括车载体,所述车载体上固定有过滤器,过滤 器与进气组件连接,过滤器内设有滤筒除尘器,进气组件的输入端设有初滤组件,进气组件 的输出端与第二连接风管连通,第二连接风管上设有用于提高过滤效果的第一放置盒和第 二放置盒,且第二连接风管一端与水洗室连通,所述车载体上还设有清洗组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以下可选技术方案: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进气组件包括设置在过滤器上端的风罩,风罩与第一连接风 管连通,第一连接风管前端与进气口连接,第一连接风管通过限位板固定在车载体上方。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进气组件还包括第一出气口,第一出气口一端与过滤器 连通,另一端与变频高压风机的输入端连通,变频高压风机的输出端与第二连接风管连通。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初滤组件包括固定在限位板上的架体,架体上固定有第 一过滤网,第一过滤网与进气口贴合,架体的底部与集尘盒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初滤组件还包括转动连接在架体和集尘盒上的丝杆,丝 杆上螺纹连接有刮灰板,丝杆的顶端与摇把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第二连接风管远离水洗室一端与第一连接风管连接,且 第一连接风管上设有用于气体通过的第二通气孔。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水洗室内固定有隔板,水洗室一端与设有出水口,水洗室 的顶部设有气体流出的第二出气口。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第二出气口和第一放置盒内分别填充有活性炭颗粒和消 石灰,第一放置盒和第二放置盒均插设在第二连接风管中,第一放置盒和第二放置盒的两 3 CN 111577372 A 说 明 书 2/5 页 个侧面均设有第一通气孔,第一放置盒和第二放置盒的顶部固定有拉手。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清洗组件包括设置在车载体上的水箱,水箱的上方设有 第一水泵,第一水泵与过滤器中的第一水管连通,第一水管另一端与位于第一出气口内的 第二喷头连通,第一水管和第三水管上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喷头和第二喷头,第三水管和 第二喷头上均设有电动马达,第一水管上还设有第一分流器,第一喷头与第二水管连通。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过滤器通过第一出水管与集水室连通,第一出水管上设 有第二分流器,第二分流器通过第二出水管与第一出气口连通,集水室中固定有第二过滤 网和固定板,固定板上固定有第二水泵,第二水泵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进水管和出水 管连通。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设置进气组件能够将隧道内的空气转移到过滤器内进行过滤除尘,而通过设置 在进气组件前端的初滤组件能够起到很好的过滤作用,同时具有更长的实用寿命,不需要 人工进行清理;此外,通过设置第二连接风管和第二连接风管上的第一放置盒和第二放置 盒,能够将气体进行多次处理,进而提高了过滤效果;整体结构简单,具有非常好的过滤效 果和实用性; 2、通过清洗组件既能够对滤筒除尘器进行清洗,也能够对气体中的灰尘等杂质进行处 理,进一步提高除尘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初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第一放置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滤筒除尘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注释:01-车载体、02-过滤器、03-风罩、04-第一连接风管、05-进气口、 06-限位板、07-架体、08-第一过滤网、09-集尘盒、10-丝杆、11-刮灰板、12-摇把、13-滤筒除 尘器、14-第一出气口、15-变频高压风机、16-第二连接风管、17-水洗室、18-水箱、19-第一 水泵、20-第一水管、21-第一喷头、210-第一分流器、22-第二水管、23-第三水管、24-第二喷 头、25-第一出水管、26-第二出水管、27-第二分流器、28-集水室、29-第二过滤网、30-固定 板、31-第二水泵、32-进水管、33-出水管、34-隔板、35-出水口、36-第二出气口、37-第一放 置盒、38-第二放置盒、39-第一通气孔、40-拉手、41-第二通气孔、42-控制柜、43-蓄电池。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