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好方法网

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及接骨组件


技术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及接骨组件,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接骨板包括主体部板体、头部板体及翼板。主体部板体具有用于与胫骨远端内侧贴合的主体部内表面,其沿第一预设方向开设锁定孔,第一预设方向为接骨板厚度方向。头部板体与主体部板体沿第二预设方向分布  全部
背景技术:
踝关节是人体大关节中位置最低、承重最大的关节。与膝关节软骨细胞不同,踝关 节的软骨细胞自然特性上可以抵抗变性,如果受损也容易修复,因此,在关节内产生有利的 软骨修复生物力学环境,截骨术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 目前,踝上截骨术通常配合外固定矫正技术对足踝部畸形矫正,即采用由针管夹 钳、管管夹钳及连接棒等多个部件组成的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结构复杂、组装困难、操作 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及接骨组件,结构简单、操作简 便,能够较好地与踝关节匹配和固定。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包括主体部板体、头部板 体以及翼板; 主体部板体具有用于与胫骨远端内侧贴合的主体部内表面,主体部沿第一预设方 向贯穿开设有至少一个锁定孔,第一预设方向为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的厚度方向; 头部板体与主体部板体沿第二预设方向分布并相互连接,第二预设方向为胫骨远 端内侧接骨板的长度方向,头部板体具有用于与胫骨远端内踝贴合的头部内表面,头部板 体沿第一预设方向贯穿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万向孔; 翼板与头部板体沿第三预设方向分布并相互连接,第三预设方向为胫骨远端内侧 接骨板的宽度方向,翼板具有用于与胫骨远端内踝贴合的翼部内表面,翼板沿第一预设方 向贯穿开设有第二万向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主体部板体的主体部内表面用于与胫骨远端内侧贴合,锁定孔 用于实现对主体部板体与胫骨进行固定;头部板体的头部内表面用于与胫骨远端内踝贴 合,第一万向孔用于实现对头部板体与胫骨远端内踝进行固定;翼板的翼部内表面用于与 胫骨远端内踝贴合,第二万向孔用于实现对翼板与胫骨远端内踝进行固定。 该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通过分别与胫骨及胫骨远端内踝进行固定以调整力线,从 而降低关节压力,减缓或部分逆转关节炎的进程,安装于开放性胫骨远端截骨术中截开的 胫骨上能够获得良好的接骨效果。头部板体和翼板沿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的宽度方向分别 与胫骨远端内踝贴合,实现多方向贴合和固定,能够较好地与踝关节匹配,使得固定更稳定 可靠。 该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为整体的板状结构,结构简单;手术中将该胫骨远端内侧 接骨板与骨面贴合后进行紧固即可完成安装,操作简便。头部板体和翼部板体均开设万向 3 CN 111568525 A 说 明 书 2/7 页 孔,手术中可以将紧固件根据实际需要从多方向植入,使得操作更方便,且保证头部板体和 翼部板均能够与胫骨远端内踝有效贴合。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翼板包括过渡段和贴合段,过渡段的第一端与头部板 体连接,过渡段的第二端与贴合段连接,过渡段用于与胫骨远端内踝贴合的内表面的弧度 大于贴合段用于与胫骨远端内踝贴合的内表面的弧度,第二万向孔开设于贴合段。 上述技术方案中,过渡段用于与胫骨远端内踝贴合的内表面的弧度大于贴合段用 于与胫骨远端内踝贴合的内表面的弧度,使得翼板的弯曲弧度与胫骨远端内踝的生理形态 更匹配,保证翼板能够与胫骨远端内踝有效贴合。将第二万向孔开设于过渡段,固定后胫骨 远端内踝受力更平衡,使得固定更可靠。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头部板体的远离主体部板体的一端朝向第二预设方向 的第一侧延伸,翼板与头部板体在第二预设方向的第二侧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头部板体的远离主体部板体的一端相对主体部板体朝向胫骨远 端内侧接骨板的长度方向的第一侧倾斜,与胫骨远端骨骼弯曲的生理形态更匹配,使得主 体部板体与胫骨进行贴合时头部板体也能够较好地与胫骨远端内踝贴合。翼板与头部板体 在第二预设方向的第二侧连接,保证翼板较好地与胫骨远端内踝贴合的同时,使得固定后 胫骨远端内踝受力更平衡。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还包括过渡板体和支撑块,过渡 板体连接在主体部板体和头部板体之间;过渡板体具有用于朝向胫骨内侧的支撑内表面, 支撑块设置于支撑内表面,支撑块在第二预设方向上的两个侧面分别用于抵持胫骨的两个 截骨面。 对足踝部形矫正的手术中,会在足踝部进行截骨然后进行角度矫正,使得截骨处 的两个截骨面外侧相抵且内侧间隔。发明人发现仅使用板体在截骨处两侧通过紧固件进行 锁定,还存在固定不稳定的问题,并研究发现,在板体增设支撑块并抵持两个截骨面,能够 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踝关节是人体大关节中位置最低、承重最大的关节, 在截骨术的术后固定过程中,两个截骨面相抵的一端会受到较大的压力,如果不对截骨处 进行有效支撑,会对胫骨远端产生较大压力,不利于保持骨骼矫正后的稳定状态,从而会对 截骨处的软骨修复进程产生影响。实际应用中,如果没有支撑块支撑,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 治疗效果,可能会产生术后复位丢失。有支撑块可以使钢板受力均匀,没有应力集中。缩短 手术时间,支撑效果更好。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撑块能够支撑截骨处形成的两个截骨面,还 能够牵伸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减小对胫骨远端加压,使得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力学性能 更稳定、固定更稳定可靠。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支撑块与过渡板体可拆卸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撑块可拆卸的方式便于根据不同的截骨情况选择不同型号的 支撑块,保证支撑块对截骨处形成的两个截骨面能够有效地进行支撑。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在第一预设方向上,支撑块在第二预设方向上的两个 侧面从靠近过渡板体的一端到远离过渡板体的一端逐渐靠近。 由于在截骨术中,将足踝部矫正固定后截骨处的两个截骨面围成开口朝向胫骨内 侧的V形切口,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撑块用于分别支撑两个截骨面的侧面从靠近渡板体的一 端到远离过渡板体的一端逐渐靠近,与V型切口匹配性好,使得支撑块能够较好地对截骨面 4 CN 111568525 A 说 明 书 3/7 页 进行贴合和支撑。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支撑块的材质为聚醚醚酮、钛合金和医用不锈钢中的 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聚醚醚酮、钛合金和医用不锈钢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使用安 全性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每个锁定孔包括分别贯穿主体部板体的固定孔和加压 孔,固定孔和加压孔相互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孔便于在术中将主体部板体与胫骨进行固定;加压孔便于 将主体部板体与胫骨固定后对胫骨进行加压,使得主体部板体与胫骨的固定更可靠。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固定孔和加压孔沿第二预设方向分布。 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孔和加压孔沿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的长度方向分布,固定 后胫骨受力更平衡,使得固定更可靠。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胫骨远端内侧接骨组件,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 提供的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用于与第一万向孔配合的第一紧固件、用于与第二万向孔配 合的第二紧固件以及用于与锁定孔配合的第三紧固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通过分别与胫骨及胫骨远端内踝的固定调 整力线,从而降低关节压力,减缓或部分逆转关节炎的进程,安装于开放性胫骨远端截骨术 中截开的胫骨上能够获得良好的接骨效果。头部板体和翼板沿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的宽度 方向分别与胫骨远端内踝贴合,能够较好地与踝关节匹配,使得固定更稳定可靠。胫骨远端 内侧接骨板为整体的板状结构,结构简单;手术中将该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与骨面贴合后 通过紧固件进行紧固即可完成安装,操作简便。头部板体和翼部板体均开设万向孔,手术中 可以将紧固件根据实际需要从多方向植入,使得操作更方便,且保证头部板体和翼部板均 能够与胫骨远端内踝有效贴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 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 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 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胫骨远端内侧接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胫骨远端内侧接骨组件;101-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102-第一紧固件; 103-第二紧固件;104-第三紧固件;105-第四连接件;110-主体部板体;111-主体部内表面; 112-锁定孔;113-固定孔;114-加压孔;120-头部板体;121-头部内表面;122-第一万向孔; 130-翼板;131-翼部内表面;132-第二万向孔;133-过渡段;134-贴合段;140-过渡板体; 141-支撑内表面;142-安装孔;150-支撑块;151-第一支撑面;152-第二支撑面;153-螺纹沉 孔。 5 CN 111568525 A 说 明 书 4/7 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