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好方法网

具有系带系统的手套


技术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节大小的手套(1),所述手套具有拇指套(4)和至少一个第一手指套(5),所述手套在所述拇指套和所述第一手指套之间的鞍形区域中具有联接元件(25),所述联接元件适合用于将所述手套固定在杖柄的联接装置上。
背景技术:
通常为了使手套的手腕开口变窄以防止污物、雪、湿气和寒冷进入,以及为了将手 套更好地固定在手上,使用尼龙搭扣或松紧带。例如,从拳击运动中已知用于手套的简单的 系带系统。用于调节手套的佩戴宽度的改进的系带系统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因此例如从EP- A-1  072  202或CH-A-699  880中已知。在EP-A-1  072  202中实现了通过以夹爪式的方式收 紧上部的和下部的支撑元件来缩窄穿通开口。在此,拉紧带的自由端部通过共同的夹紧元 件引导。CH-A-699  880公开了一种双壳式手套,其中,外皮被中断,并且所述间隙通过拉紧 带的之字形走向来跨接并且构成为可调节宽度的。 从EP-A-0  919  147中已知一种手套,所述手套具有用于手杖的集成式手腕带,所 述手杖例如是滑雪杖、越野滑雪杖、登山杖或远足杖,其中可固定在杖柄上的手腕带设有: 包围手腕的、在环周方面可调节的腕带部件;在手套内侧在拇指部分关节区域中伸展的联 接部件;和在手套外侧伸展的用于腕带部件至杖柄的拉紧元件;和伸出手套的连接元件,以 优选可拆卸地固定在杖柄上,所述连接元件与联接部件和拉紧元件牢固地连接并且设置在 手套的拇指部分和食指部分或连指部分之间。为了由此不仅实现可靠地、用于直接力传递 地保持在滑雪杖上,而且也能够实现握紧并且能够将滑雪杖不丢失地悬挂在手套上,而提 出,联接部件和拉紧元件沿着手套表面露出地设置,并且所述拉紧元件至少部分地构成为 有弹性的,并且能够可拆卸地固定在手套外侧上。 为了使对系带系统的操作变得容易,能够使用具有张紧系统的系带系统,如例如 在EP-A-2  805  639A1或US-A-2013/0269219中提出的。 例如从EP-A-1  827  150中已知一种用于联接到具有钩状装置的杖柄上的手套。这 种耦联到杖柄上的手套在从事运动项目期间,尤其由于杖的不断的运动和在支撑到杖上时 的力作用而承受很大的拉伸负荷。由此会发生手套的变形,或者在过度负荷的情况下甚至 会引起材料的不可逆的伸长,或者在最坏的情况下甚至会引起手套的外皮撕裂。 从WO-A-9407384中已知一种手套,其中应改进插入手套中的手周围的贴合度。所 述手套具有贴合调节机构,所述贴合调节机构经由调节线缆元件安置在一个或多个调节条 上,所述调节线缆元件具有可变的有效长度。一个调节条或多个调节条始终环绕手套的底 部延伸。当调节机构被转动时,所述线缆元件的有效长度变短,由此引起:收紧所述条带和 所述线缆元件围绕插入手套的手的闭合的腕带。因此,手套围绕所述手的贴合度得以改进。 5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2/13 页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所基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关于现有技术改进的手套,包括下述情 况:所述手套构成为可调节地固定在手上的手腕带,所述手腕带尤其具有三个开口,即一个 单独的拇指开口和用于其它手指的另一开口。这尤其涉及对适合于借助联接装置联接到行 走杖、登山杖、高山滑雪杖、越野滑雪杖或北欧式行走杖上的手套的改进,所述联接装置尤 其是用于固定手套的钩状装置。在此,所述手套具有能够可拆卸地固定在杖柄的联接装置 上的联接元件,所述联接元件以自锁的方式固定在联接装置上。 所述目的的解决方案通过下述手套来实现,其中也能够将所述手套理解为开始提 到的类型的手腕带,此外所述手套具有用于调节佩戴宽度的系统,所述系统优选与联接装 置的锚固件或紧固件耦联,其方式优选为:用于调节佩戴宽度的系统经由至少一个较少程 度地伸长或者甚至无伸长的材料部段与联接元件连接。 因此,本发明包括一种能够耦联或可拆卸地固定到杖柄上的手套(包括开始提到 的类型的手腕带),所述手套的佩戴宽度能够选择性地调节。根据本发明的手套具有用于容 纳使用者的拇指的拇指套以及用于容纳至少一个手指的至少一个第一手指套。 如果所述手套以手腕带的形式构成,那么所述拇指套是用于拇指的出口开口,而 所述手指套是用于至少一个手指或用于所有其余四个手指的出口开口。根据本发明的作为 手套的手腕带因此具有三个开口,即用于手腕的第一开口,用于拇指的第二开口,和用于剩 余的四个手指中的至少一个手指的第三开口,优选为用于所有其余四个手指的第三开口。 换言之,本发明因此涉及一种呈手持装置形式的手套,或者被理解为手持装置,所 述手套具有拇指套和至少一个第一手指套,所述第一手指套在手腕带的情况下能够构成为 用于拇指的第一出口开口或用于其余手指的第二出口开口,所述手套在拇指套和第一手指 套之间的鞍形区域中或者在用于拇指的第一出口开口和用于其余手指的第二出口开口之 间具有联接元件,所述联接元件构成为用于将手套在手持装置的意义上可拆卸地固定在杖 柄的联接装置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套在手持装置的意义上具有系带系统,以用于在手持 装置的意义上选择性地调节手套的佩戴宽度。如果在下文中谈到手套,那么除非另外明确 指出,这也包括将手套构成为手腕带的优选的实施形式。 第一优选的实施形式涉及手指手套,所述手指手套尤其用于高山滑雪运动和滑雪 旅行。在此,手指手套具有拇指套以及第一手指套,并且优选还具有第二、第三和第四手指 套,它们用于容纳食指或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 替选于手指手套,本发明还能够涉及一种连指手套,意即下述手套,所述手套仅具 有拇指套和用于容纳其余四个手指的唯一的手指套。在所述连指手套的情况下,配备有第 一且唯一的手指套已经足以能够容纳除拇指以外的其余四个手指。另一变型方案具有拇指 套以及食指套和用于容纳其余三个手指的另一手指套。在手持装置的意义上,所述手套的 另一实施形式构成为手腕带,所述手腕带作为拇指套具有用于拇指的出口开口,并且作为 至少一个手指套具有用于至少一个手指或所有其余四个手指的出口开口。因此,根据本发 明的手腕带具有三个开口,即用于手腕的第一开口、用于拇指的第二开口以及用于其余四 个手指中的至少一个手指的第三开口,优选为用于所有其余四个手指的第三开口。 与此无关地,在所述拇指套和所述第一手指套之间,或者当构成为在用于拇指的 出口孔和用于其余四个手指的出口孔之间的手腕带时,根据本发明的手套具有鞍形区域, 6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3/13 页 所述鞍形区域具有联接元件,例如腕带状、环状或孔眼状的装置,优选呈可移动的腕带的形 式。所述腕带在此优选固定在手持装置上,使得所述腕带借助其剩余的固有刚性在使用者 的拇指和食指之间突出,使得所述腕带能够容易地推到钩状装置上方。优选地,所述腕带是 由具有足够的固有刚性的柔性材料制成的腕带,使得所述材料被稳定在位于拇指和食指之 间的空间中的位置中,所述腕带能够实现分别简单地引入到所述钩子或保持销上方,而在 另一方面,所述腕带在使用时不会被察觉或难以察觉。可行的例如是由线缆或线构成的腕 带,所述线缆或线必要时能够在表面上覆层。原则上,其它元件,例如包覆有织物软管的、伸 长率低和抗拉伸的纺织纤维或利用相应的材料例如芳纶、芳纶、迪尼玛等带式或绳式编制 的保持元件也适合作用这种腕带的材料。在将这种材料用于腕带时,最合适的是厚度为 1mm-5mm的带,其中优选2mm-3mm的厚度。为了使腕带具有足够的固有刚性,这种类型的带能 够设有加固元件,例如由单丝尼龙制成的“芯”或者由例如为尼龙或细金属丝的较硬的材料 制成的编织纤维。已证实的是,特别适合的是厚度在0.5mm-2.5mm的范围内,优选在1mm-2mm 范围内的线缆。 联接元件适合于将手套(作为实际的手套或作为手腕带)可拆卸地固定在杖柄的 相对应的装置上。这种杖柄例如能够如在EP  1  827  623中示出的那样构成。在可移动的腕 带的情况下,所述腕带被推到杖柄的钩状装置上并且优选卡锁在该处。但是,其它联接装置 也是可行的,即例如在手套(作为实际的手套或作为手腕带)上的舌状联接装置,所述联接 装置能够引入到杖柄上的为此设置的凹槽中并且在该处以自锁和可拆卸的方式固定。 与联接元件的类型无关地,根据本发明的手套(作为实际的手套或作为手腕带)附 加地具有系带系统,所述系带系统用于选择性地调节手套的佩戴宽度,优选手腕带的佩戴 宽度。所述系带系统优选设置在覆盖使用者的手背的手套上侧(当手套构成为手腕带时,所 述手腕带的上侧或手背侧)上,并且在此优选在手腕区域和第一手指套或多个手指套的套 口或用于手指的出口开口之间的手背区域中。 优选地,所述系带系统是张紧系统。所述张紧系统优选具有张紧元件,所述张紧元 件优选具有张紧轮、张紧壳体、以及容纳在张紧壳体中的线圈,如例如在US  9,375,053或EP  2  805  639中公开的。 一种优选的系带系统此外具有张紧带,所述张紧带引导穿过至少一个凹槽或至少 一个引导带条,其中尤其通过沿张紧方向旋转所述张紧轮来操作张紧元件,所述张紧带在 张紧区域中张紧,进而尤其在手腕区域和/或手背区域中减小手套(作为实际的手套或作为 手腕带)的佩戴宽度或贴合度,并且其中优选操作所述张紧元件,优选通过沿与张紧方向相 反的放松方向旋转张紧轮来操作,放松或释放所述张紧带,进而增大手套(作为实际的手套 或作为手腕带)的佩戴宽度,在此连续地或逐步地进行。因此,能够可变地调节设置在张紧 区域中的张紧带的长度或张紧带的位于张紧元件的壳体外部的部段的长度。附加地,因此 能够可变地调节距联接元件的间距,这对从联接元件到手套的力传递产生影响。 优选地将张紧元件固定在手套(作为实际的手套或作为手腕带)上的手背上,尤其 优选固定在手腕的区域中或者在手指外侧直至0.5cm-3cm远处。 为此,优选将上述线圈设置在张紧壳体的凹槽中,其中,所述线圈优选可转动地支 承在凹槽中并且具有用于容纳张紧带的环形通道。所述张紧轮优选可相对于壳体转动,其 中所述张紧轮适合于能够在凹槽中驱动线圈。所述张紧轮沿第一方向或张紧方向相对于壳 7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4/13 页 体的旋转驱动所述线圈,以将张紧带或线缆缠绕在所述线圈上进而能够拉紧或张紧所述系 带系统。在该方向上,所述系统优选具有逆止器(仅在一个方向上单向旋转)。所述张紧轮沿 第二方向或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放松方向的旋转驱动所述线圈,从而能够逐渐从线圈释放张 紧带或线缆,进而能够逐渐松开或放松所述系带系统,这逐步地或连续地进行。优选必须克 服特定的松开力,以在该方向上松开。 优选地,所述张紧元件也具有锁定和解锁机构,所述锁定和解锁机构防止非自愿 的张紧或放松。放松在此也能够设计为,使得能够一次性实现所述张紧轮沿第二方向仅短 暂旋转,或者操作优选设置在张紧元件上的触发机构,或者例如拉动或按压张紧轮本身,部 分地放松或完全地放松,从而立即完全释放卷在线圈上的全部张紧带。 优选的是,在手套上侧上所述张紧区域仅设置在张紧元件的一侧上,优选设置在 张紧元件与拇指套的套口之间。尤其,所述张紧区域通过仅设置在张紧元件的一侧上的可 变的区域形成,该区域被张紧带横跨。在此,所述张紧带尤其从张紧元件起朝向拇指套的方 向并且返回所述张紧元件横跨所述可变的区域,优选以V形或锯齿形形式横跨所述可变的 区域。但是例如也可行的是所述张紧带的基本上三角形的布置。 所述可变的区域在此有利地具有能够通过张紧和放松所述张紧带而可变地调节 的宽度。尤其,能够可变地调节张紧元件和可移动的腕带之间的间距。 为了该目的,所述可变的区域优选至少部分地由一种材料制成,所述材料在任何 情况下都是柔性的,优选是肋状的或打褶的,所述材料能够被压缩或挤压,并且在系带系统 放松之后也能够再次展开。 替选地,根据另一优选的实施形式,手套(作为实际的手套或作为手腕带)能够具 有至少在张紧带的放松状态下彼此间隔开的两个材料部段,以选择性地调节所述可变的区 域的宽度。所述材料部段能够在手套上侧(在手腕带的情况下对应于手持装置的上侧或手 背侧)上通过张紧所述张紧带而彼此相对移动,使得在两个材料部段之间的间距至少局部 减小。相反,当所述系带系统再次放松时,所述间距再次增大直到最大至其原始宽度。 根据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形式,所述张紧带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在手套上 侧(在手腕带的情况下对应于手持装置的上侧或手背侧)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转向部段,其 中所述第一端部固定在张紧元件上或张紧元件中(或者引入张紧元件的通道中),所述第二 端部优选固定在张紧元件上或张紧元件中。然而也能够设想的是,所述张紧带的仅一个端 部固定在张紧元件中。所述张紧带在该第一转向部段中改变方向。所述转向部段优选引导 穿过第一引导带条,所述第一引导带条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张紧带。优选地,所述张紧带 具有总计至少三个这样的转向部段,其中所述转向部段优选均分别引导穿过所述引导带 条。替选地,所述张紧带也能够引导穿过所述手套的外皮的或固定在其上的材料部段的简 单的凹槽/开口。在所述张紧带的一个替选的、基本上三角形的布置中,所述张紧带从张紧 元件向外,横跨可变的区域或张紧区域,然后在转向部中伸展穿过在拇指套的套口区域中 或在手腕带的情况下在用于拇指的出口开口的套口区域中的第一引导带条,然后穿过位于 第一引导带条下方的另一引导带条,并且然后向回伸展到张紧元件中,其中所述张紧带仅 从张紧元件起横跨所述可变的区域两次。 尤其优选的是一种结构类型,其中,所述张紧元件在手背上从外部固定在手套(作 为实际的手套或作为手腕带)上,优选固定在手腕的区域中或者略微进一步朝向手指偏移。 8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5/13 页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张紧带不环绕地包围手腕,并且也不环绕地包围手。 特别优选的是一种结构类型,其中所述张紧带从张紧元件起首先被引导至第一引 导带条,所述第一引导带条直接与所述鞍形区域中的联接元件连接,或者经由非弹性的材 料条与联接元件连接。随后,所述张紧带在此返回另一引导带条,所述另一引导带条直接设 置在张紧元件中。该另外的引导带条直接与张紧元件连接或者再次经由非弹性的材料条与 张紧元件连接,或者与材料区域连接,所述张紧元件就其而言固定在材料区域上。在穿过该 另外的引导带条之后,所述张紧带再次返回到相同的拇指侧的方向中,但是现在返回至第 三引导带条,所述第三引导带条设置在拇指套口下方并且设置在手腕的区域中。在穿过所 述第三引导带条之后,所述张紧带优选再次返回至张紧元件,以便在该处被引入所述张紧 元件中,并且能够借助所述张紧元件在长度方面进行调节。 优选地,所述张紧带尽可能不受阻碍地并且以少的摩擦伸展穿过三个引导带条。 换言之,在张紧带的这种优选的引导和张紧元件的这种布置中,所述张紧带分别 仅关于手套的纵轴线基本上在手背侧上伸展并且从张紧元件仅伸展到拇指侧上。通过在鞍 形区域和手腕区域中的第三引导带条上的双重转向,引起手套或手腕带的主要区域的最佳 调节,即尽可能紧密地耦联所述联接元件以及围绕手腕的良好的固定。所述第三引导带条 优选固定在包围手腕的织物区域上,并且再次直接或间接地与下述区域连接,在所述区域 上固定有张紧元件。这种固定会引起特殊的自调节设定:如果在联接元件上施加拉伸力,那 么在张紧带上也自动触发拉伸力,因此所述紧固机构也经由第三引导带条围绕所述手腕拉 紧。因此可行的是,将尤其舒适的位置设定为没有过多拉伸力的,使得不会压住血液流动, 但是如果所述手套或所述手持装置被加负荷或者经由联接元件施加拉伸力,那么所述系统 会自动地围绕手腕拉紧。 但是原则上也可行的是,代替穿过引导带条,所述系带系统的带直接引导穿过手 套(作为实际的手套或作为手腕带)的上部材料的凹槽,或者引导穿过增强条中的凹槽或孔 眼,或者在盖片的情况下引导穿过盖片的凹槽。 在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中,所述系带系统经由至少一个材料带与联接元件直 接或间接地耦联。在此,优选低伸长或者甚至无伸长的材料带能够以至少一个增强条的形 式构造,优选由编织的纺织材料例如聚丙烯制成。所述材料带在一定程度上将鞍形区域与 系带系统连接。在所述材料带上优选固定有引导带条,如上文提及的,以用于在用于穿引张 紧带的张紧系统的情况下穿引所述带。 优选的是,所述联接元件构成为腕带形、环形或孔眼形的装置,并且特别优选构成 为可移动的腕带,所述装置能够从上方挂到或推到杖柄的钩状装置上。 所述联接元件有利地经由至少一个紧固元件,尤其是紧固条固定在手套(作为实 际的手套或作为手腕带)上,优选缝合在手套的外侧上或者与手套粘接。所述紧固元件优选 由编织的纺织材料制成,优选基于塑料构成,并且具有在3mm-30mm之间的优选的宽度。优选 地,所述紧固元件设置在位于拇指套和第一手指套之间的鞍形区域中,或者在手腕带的情 况下设置在用于拇指的出口开口和用于其余的手指的出口开口之间的鞍形区域中,其中所 述第一手指套优选构成为食指套。所述紧固元件在此也能够是例如椭圆形或圆形形状的材 料部段或材料裁切件。所述材料部段或材料裁切件例如能够由皮革或塑料制成,或者同样 由编织的纺织材料形成,优选基于塑料形成。 9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6/13 页 在另一优选的手套中,用于容纳所述带或张紧带的至少一个第一引导带条固定或 模制在第一增强条上。所述引导带条也能够与第一增强条一件式地构成,意即,所述增强条 在与鞍形区域中的铰接部相对置的端部处成形为引导带条。 所述第一增强条能够被固定在、尤其缝合在用于联接元件的紧固元件上,或者模 制在其上。替选地,所述第一增强条能够与用于联接元件的紧固元件,意即优选用于可移动 的腕带的紧固元件一件式地构成,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增强条将联接元件直接固定在 手套上,或者所述紧固元件转变为条状部段,所述条状部段经由可能固定在其上或一件式 地模制在其上的引导带条与系带系统耦联。在这种情况下,紧固元件的条状部段承担所述 第一增强条的任务。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形式中,所述增强条至少部分地与紧固元件和/或与形成第一 引导带条的材料部段重叠。 在一定程度上,所述增强条用作为在鞍形区域中的腕带紧固件与在手背区域中的 张紧系统之间的桥接元件。因此,使从手臂或从手经由手套(作为实际的手套或作为手腕 带)到杖柄上的、进而到杖上的力传递最佳化,尤其在支撑到杖上时如此,这又提高了所述 杖的可引导性。相反,所述拉伸力也从杖柄经由联接元件分配到手套上。所述增强条此外尤 其增强所述手套的外皮的通过拉伸力引起的一个或多个区域,其方式为:将所述力分配在 手套上。 有利的是,当所述联接元件构成为可移动的腕带时,所述联接元件由柔性的、意即 优选挠性的、但仍然抗拉伸的材料构成,优选由线缆或弧形件或者由柔性塑料带构成,例如 细绳,例如由编织的或机织的UHMwPE(例如 )或芳纶(例如 )构成。在 此,可移动的腕带基本上本身,意即在一定程度上关于紧固位置不可移动地固定在手套(作 为实际的手套或作为手腕带)上。 但是,可移动的腕带本身优选柔性且可移动地构成,其中所述腕带具有足够的固 有刚性,使得所述腕带稳定在位于拇指套和第一手指套之间的空间中的位置中,或者在手 腕带的情况下稳定在用于拇指的出口开口和用于其余手指的出口开口之间。因此,可移动 的腕带在手套(作为实际的手套或作为手腕带)上从手套表面(在手腕带中对应于手持装置 的表面或手背侧)伸出或突出的部分基本上设置在一个平面中,所述平面在使用者张开和 伸出手时通过其拇指和食指限定。 优选的是,可移动的腕带在静止位置中,意即在非使用位置中,或者在与杖柄脱离 耦联的状态下并且尤其在没有力作用的情况下基本上半圆或半椭圆形地构成。 优选地,可移动的腕带是由编织的塑料材料制成的腕带,尤其优选基于聚乙烯、聚 酰胺、聚丙烯、芳纶或所述材料的组合,或者可移动的腕带由另一可拉伸负荷的材料成形。 根据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可移动的腕带的厚度为1mm-5mm,优选为2mm-3mm。 在此,可移动的腕带有利地伸出第一手指套和拇指套之间的鞍形区域5mm-20mm之间,特别 优选5mm-10mm之间,或者在手腕带的情况下在用于其余的手指的出口开口和用于拇指的出 口开口之间伸出。 在未伸出的区域中的可移动的腕带的材料优选在两个端部,至少在2cm-15cm的长 度上,尤其优选在至少5cm的长度上在手套(作为实际的手套或手腕带)上和/或作为手套的 中间层粘接、缝合、编织,或者以其它方式固定在手套的两个材料层片之间,其中上述紧固 10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7/13 页 元件和/或上述增强条能够用作为所述材料层片之一。 另一尤其适合于越野滑雪/北欧式运动的优选的实施形式在手套上侧或手腕带上 侧上具有外皮,所述外皮在张紧区域中沿手套的纵向方向被中断,使得形成间隙。所述间隙 优选被“内皮”覆盖,所述“内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手套的基体,或者通过固定在手套的基 体上的另一材料层形成。 因此,在手套上侧(在手腕带的情况下对应于手持装置的上侧)的外皮至少部分地 通过两个材料部段形成,这两个材料部段在静止状态或解除夹紧状态下彼此间隔开。这两 个材料部段例如能够是两个盖片,所述盖片分别在一侧固定在手持装置上,所述盖片朝向 手持装置的中心在手持装置的上侧上松散地置于内皮上,意即尤其在指向所述间隙并且朝 向彼此或者彼此相对置的棱边的边缘区域中不固定在手套(作为实际的手套或作为手腕 带)的内皮或基体上。优选地,所述实施形式具有在一侧固定在手套上的第一盖片和优选在 一侧固定在手套上的第二盖片,所述间隙沿纵向方向设置在所述盖片之间。在这种情况下, 所述系带系统构成为,使得所述带在所述第一盖片和所述第二盖片之间优选锯齿形地来回 伸展。如果所述系带系统是如上所述的张紧系统,那么所述张紧元件紧固在第一盖片上,并 且用于所述张紧带的至少一个第一引导带条紧固在所述第二盖片上。优选地,第二引导带 条也紧固在第一盖片上,并且第三引导带条紧固在第二盖片上,尤其紧固在手套上侧上或 位于第一引导带条下方的手持装置的上侧上。 所述内皮能够由与外皮相同的材料或不同的材料形成。两个盖片能够由相同的材 料或不同的材料形成,并且至少一个盖片的材料能够是与用于内皮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或 者是不同的材料。优选的是,所述外皮或盖片的材料由比内皮更稳定和更抗拉伸的材料形 成,例如由仿皮革形成,例如由织物载体和塑料覆盖层构成的复合物,所述织物载体例如是 天然纤维、化学纤维或混合织物,并且所述塑料覆盖层例如为聚氯乙烯。 根据另一优选的实施形式,第一增强条是第二盖片的一体的组成部分,使得所述 第一增强条通过第二盖片的上部区域形成,并且所述第二增强条替选地或附加地是所述第 二盖片的一体的组成部分,使得所述第二增强条通过所述第二盖片的下部区域形成。这意 味着,不必存在单独的第一和/或第二增强条,而是所述盖片承担所述增强条的任务,或者 所述盖片形成增强条,或者所述盖片用作为第一和/或第二增强条,或者反之亦然。 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带条直接固定在第二盖片 上,优选缝制在第二盖片上,尤其固定在第二盖片的下侧上。在第二盖片的上部区域以及下 部区域中优选分别构成有用于穿引第一或第三引导带条的狭槽。在此,所述第一引导带条 穿过所述第二盖片的上部区域中的第一狭槽,并且所述第三引导带条穿过所述第二盖片的 下部区域中的第二狭槽。所述第二盖片也可以是两件式的,使得盖片分别形成增强条,并且 在每个盖片上分别固定有引导带条。 附加地或替选地,所述第二引导带条能够穿过第一盖片的狭槽并且直接固定、优 选缝合在所述第一盖片上,尤其是固定在第一盖片的下侧上,使得也在此无需单独的第三 增强条。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形式中,所述第一引导带条直接固定在用于可移动的腕带的紧 固条上或者模制在其上,使得所述系带系统与可移动的腕带或者与用于杖柄的联接机构更 直接地耦联。 11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8/13 页 本发明的另一主题是根据上述实施形式之一所述的杖柄,所述杖柄具有联接装置 以及手套,所述手套(作为实际的手套或作为手腕带)能够借助于联接元件可拆卸地固定或 可固定在杖柄的联接装置上,以及手杖,所述手杖具有这种杖柄和能够可拆卸地固定或已 固定在其上的手套。在此,所述杖柄的联接装置优选是钩状装置,并且所述手套的联接元件 优选是可移动的腕带,如在上文中更详细地描述的。可移动的腕带被引导/推到钩状装置上 并且以自锁的方式固定。为了使手杖和手套脱离耦联,操作杖柄上的触发元件,由此再次释 放可移动的腕带。替选地,可移动的腕带能够抵抗加弹簧的阻力以自锁的方式保持在钩状 装置的基底上,并且也能够通过与执行方向相反地克服加弹簧阻力即使在没有触发元件的 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也以自触发的方式再次被移除。 替选地,杖柄的联接装置能够具有凹槽,能够将联接元件引入并且可拆卸地卡锁 到所述凹槽中,其中所述联接元件基本上构成为锁舌并且固定在手套(作为实际的手套或 者作为手腕带)上。在此,优选在杖柄凹槽中设有与所述手套的联接元件共同作用的连接元 件,所述连接元件能够借助于在柄头的区域中可接近的操作构件抵抗弹性支承件移动。优 选的是,设置有通向杖柄凹槽的入口与杖柄凹槽的出口大致直线对齐,其中联接元件能够 引入所述入口或从中引出,在所述出口的区域中能够操作所述操作构件。在这种情况下,所 述杖柄凹槽优选相对于杖柄的纵轴线或者与其连接的杖管的纵轴线以锐角布置来设置。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描述了其它实施例。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形式,所述附图仅用于阐述并且不应被 解释为限制性的。在附图中示出: 图1示出根据第一优选的实施例的呈用于使用者的左手的手套形式的手持装置的 示意性立体图,所述手持装置优选用于在高山滑雪中使用; 图2示出图1的手套的侧向、示意性立体图的局部; 图3示出在拇指岔开的情况下图1的手套的联接区域的细节局部; 图4示出在拇指抵靠的情况下图1的手套的联接区域的细节局部; 图5示出根据第二优选的实施例的用于使用者的右手的手套的示意性立体图,所 述手套优选用于在越野滑雪/北欧式运动中使用; 图6示出图5的手套的联接区域的细节局部,其中朝向手套内侧或手掌观察,并且 在拇指岔开的情况下; 图7示出图5的手套的系带系统的细节局部; 图8示出根据第三优选的实施例的用于使用者的右手的手套的示意性立体图,所 述手套同样优选用于在越野滑雪/北欧式运动中使用; 图9示出根据第四优选的实施例的用于使用者的右手的呈手腕带的形式的手套的 示意性立体图,所述手套优选用于在登山或北欧式行走时使用,其中朝向张紧元件观察;和 图10示出图9的手腕带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朝向手腕带的上侧观察。 具体实施形式 在图1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手套1的第一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优选的变型方案 特别适合用于高山滑雪和旅行。在高山滑雪运动中,通常使用这种比在越野滑雪/北欧式运 12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9/13 页 动中更厚的和带衬垫的手套,在越野滑雪/北欧式运动中也能够替选地使用手腕带,所述手 腕带能够带有或不带有单独的手套。所示出的手套1构成为手指手套。所述手指手套具有: 用于容纳使用者左手的拇指的拇指套4;以及用于容纳食指的第一手指套5;以及用于容纳 中指的第二手指套6;用于容纳无名指的第三手指套7;和用于容纳小指的第四手指套8。 通常由多个纺织元件和层形成的手套1在不同的部位处具有衬垫元件和/或增强 元件,以便能够保护使用者的手免受因冲击或磨损引起的伤害。同样地,所述手套1优选具 有绝缘材料,以便能够防止寒冷和湿气进入。 为了调节手套1的佩戴宽度,或者为了使手套大小适配于佩戴者的手的大小,以及 为了防止手套1在使用者的手上滑动,所述手套1在其手套上侧2上或者在覆盖使用者的手 背的手套背面上具有系带系统。所述系带系统优选设置在手腕下摆和手指套5-8的铰接部 之间,其中所述手腕下摆对手腕区域9向下限界。在图1-4中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系带系统 具有张紧带13,所述张紧带经由第一和第三引导带条17、19耦联在手套上侧2上的材料层 上,并且在手套上侧2上在相对置的部位上经由第二引导带条18可拆卸地耦联在张紧元件 11上。所述张紧带13在第一引导带条17和第三引导带条19之间再次以锯齿形朝向张紧元件 11的方向返回并且在张紧元件11的区域中穿过耦联在张紧元件11或其附近的第二引导带 条13。所述张紧带13因此多次横跨手套1的在手套上侧2上的可变的区域31,其中该可变的 区域31形成基本上沿纵向方向或者沿着手套1的纵轴线L伸展的张紧区域。该可变的区域31 可折叠地或可压缩或可挤压地构成。在图1-4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变的区域31由加肋的或 折叠的材料构成,优选由纺织材料构成。所述张紧元件11具有:用于穿引所述张紧带13的凹 槽21、22;张紧壳体20,可转动的张紧轮12固定在所述张紧壳体上,以张紧所述张紧带13。在 通过沿第一方向S1或沿张紧方向S1操作所述张紧轮12来张紧所述张紧带13时,所述可变的 区域31的宽度减小。因此,减小了设置在鞍形区域23的区域中或附近的第一引导带条17与 设置在张紧元件11的区域中的第二引导带条18之间的间距,其中所述张紧带13的第一转向 区域14引导穿过所述第一引导带条,以及还有减小了设置在第一引导带条17下方的第三引 导带条19和设置在张紧元件11的区域中的第二引导带条18之间的间距,其中所述张紧带13 的第三转向区域16引导穿过所述第三引导带条。因此,在沿张紧方向S1转动所述张紧轮12 时通过将张紧带13拉入张紧元件11的张紧壳体20中,缩小了张紧带13在手套表面2上的从 张紧壳体20伸出的部分的总长度。这引起手套1在使用者的手上的贴合度或佩戴宽度变窄。 如果所述张紧轮12沿与张紧方向S1相反的第二方向S2,意即沿放松方向S2转动, 那么所述张紧带13再次从张紧壳体20释放,并且张紧带13在手套表面2上从张紧壳体20伸 出的部分的总长度延长。因此再次增大可变的区域31的宽度,进而也增大了在设置在所述 区域中或鞍形区域23附近的第二引导带条18与设置在张紧元件11的区域中的第二引导带 条18之间的间距,其中张紧带13的第二转向区域15引导穿过第二引导带条18,以及也增加 了在设置在第一引导带条17下方的第三引导带条19和设置在张紧元件的区域中的第二引 导带条18之间的间距,其中所述张紧带13的第三转向区域16引导穿过所述第三引导带条。 这引起手套1在使用者的手处的贴合度或佩戴宽度增大。 如在图2中示出的,在拇指套4和第一手指套5之间构成有鞍形区域23,呈可移动的 腕带25形式的联接元件固定在所述鞍形区域上。所述可移动的腕带25用于将手套1联接到 滑雪杖(未示出)上。为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雪杖在杖柄上具有销或钩,可移动的腕带 13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10/13 页 25优选以自锁的方式被推到所述销或钩上。为了使手杖和手套1脱离耦联,优选操作杖柄上 的触发元件,由此再次释放可移动的腕带25。 在本实施例中,可移动的腕带25在鞍形区域23中固定在手套1的材料上,或者锚固 在其中。将紧固元件24或紧固条缝合到腕带25的紧固部位上,所述紧固元件或所述紧固条 具有用于穿引形成所述腕带25的细绳的两个凹槽。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紧固元件24 构成为椭圆形补片或“Patch(补丁)”,如在图3中可见的。 在图1-4的本实施例中,可移动的腕带25由柔性材料构成,例如由纺织细绳构成, 但是仍具有足够的固有刚性,使得所述腕带25在未耦联状态下从手套1伸出,基本上垂直于 鞍形区域23中的手套表面伸出。可移动的腕带25的从手套1伸出的部段在此在未耦联状态 下半圆形或半椭圆形地成形。可移动的腕带25因此关于其紧固位置基本上不可移动地固定 在手套上,但是构成为柔性和可移动的。所述腕带由于其固有刚性而在位置方面稳定在位 于拇指套4和第一手指套5之间的空间中,其中所述可移动的腕带25在手套1上的突出的部 分基本上设置在一个平面中,所述平面在使用者张开和伸出手的情况下通过其拇指和食指 限定。 第一增强条26从鞍形区域23朝向手套上侧2或手背引导。所述第一增强条26具有 两个端部,其中第一端部固定或缝合在用于腕带25的紧固元件24上或者模制在其上,而第 二端部固定或缝合在第一引导带条17上或模制在其上,系带系统的张紧带13引导穿过所述 第一引导带条。 如果现在张紧所述张紧带13,第一增强条26经由第一引导带条17朝向张紧元件11 的方向承受拉力或第一力。同时,但是如果将可移动的腕带25耦联在杖柄上,那么将相反的 第二力施加在可移动的腕带25上,进而经由紧固元件24也施加在第一增强条26上。因此,间 接地将系带系统或张紧系统用作为与拉伸力相反的力,所述拉伸力在耦联到杖柄上的情况 下在可移动的腕带25上拉动。 沿相反方向的第二力作用在可移动带25上,并因此通过紧固元件24也作用在第一 增强条26上。分别为系带系统或张紧系统,因此,在与杖柄连接的情况下,拉力间接地用 因此,优化了从手臂或手经由手套1到杖柄上的力传递,进而优化了到手杖上的力 传递,尤其在支撑到手杖上时如此。在图1-4的实施例中,第一增强条26由抗拉伸的材料构 成,意即由基本上不可伸长的/经由非常低的伸长率的材料构成,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也通过 接缝加固。在此,第一增强条26没有固定在外皮上或固定在手套1的上部材料上,进而仅“松 散地”覆盖所述外皮。因此,在使用者的手在杖柄上或围绕杖柄移动时,也能够确保一定程 度的灵活度。 在图1-4的本实施例中,第二引导带条18固定在第三增强条32上或一件式地模制 在其上。所述第三增强条32在此在一侧固定在手套上侧2上,并且可选地附加地固定在张紧 元件11上,优选固定在张紧壳体20的下侧上。如在图1中示出的,第三增强条32夹紧和固定 在手套1在手套上侧2上的外皮或上部材料以及张紧壳体20的下侧之间。因此,张紧带13在 一定程度上从张紧元件11的上部的、第一凹槽21中伸出,或者从其张紧壳体20伸出,横跨所 述可变的区域31,并且借助第一转向部段14引导穿过第一导向腕带17。然后,所述张紧带13 向回引导至第二引导带条18,所述第二引导带条18间接地经由第三增强带32与张紧元件11 耦联,在该处借助第二转向部段15偏转穿过第二引导带条18,并且然后再次沿与设置在第 14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11/13 页 一引导带条17下方的第三引导带条19的方向基本上相反的方向横跨所述可变的区域31,所 述张紧带13的第三转向区域16引导穿过所述第三导向腕带。随后将张紧带13向回引导至张 紧元件11或者穿过第二凹槽22引导到张紧壳体20中。 张紧区域或可变的区域31也能够构造为,使得所述手套的上部材料或外皮在张紧 区域的长度上被中断,其中被中断的外皮的在该区域中彼此自由地相对置的前边缘在其之 间围成长形面,该长形面形成为内皮。这在一定程度上在第二和第三优选的实施例中是这 种情况,如在图5-7或8中所示出的那样。在优选用于越野滑雪/北欧式运动的这些手套变型 方案中,所述手套材料优选更薄、并且更通风、以及更少地加衬垫。与此无关地,如在图5或 图8中可见的,根据第二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手套在手套上侧2上在张紧区域中具有第一盖 片28和第二盖片29,其中张紧元件11固定在第一盖片上,并且第一引导带条17和第三引导 带条19固定在所述第二盖片上。因此,在第一盖片28和第二盖片29之间设置有中间空间30 或间隙30,所述中间空间或间隙基本上沿着手套1的纵轴线L延伸。因此,这两个盖片28、29 能够视作为纵向分开的外皮,而位于中间空间30或间隙下方的材料能够视作为内皮,所述 内皮必要时至少部分地也同时用作为用于拇指套4和手指套5-8的上部材料,以及必要时形 成手套的覆盖使用者的手掌的内侧。同样地,所述内皮也能够形成手套的上侧2上的整个表 面,然后该表面至少部分地被外皮或两个盖片28、29覆盖。 然后,在张紧所述系带系统或所述张紧系统时,限定所述中间空间的两个盖片28、 29的两个彼此相对置或彼此朝向的棱边34、35朝向彼此移动。因此,所述中间空间30是封闭 的,并且根据张紧程度,这两个盖片28、29能够在其彼此朝向的棱边34、35的区域中甚至部 分重叠。 在图5-7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增强条26和第二增强条27固定或缝合在第二盖 片29上。第一引导接片17在此固定在第一增强条26上,并且第三引导接片19在此固定在第 二增强条27上。因此引导带条17、19在手套1上的固定在此间接地进行,意即分别经由增强 条26、27进行。与图1-4的第一实施例相反,在此,在第一盖片28上不存在第三增强条32,因 为第二引导接片18在此直接固定在第一盖片28上。 与在第二实施例中不同,在图8的实施例中,第一引导带条17和第三引导带条19也 直接固定在第二盖片29上,并且第二引导带条18也直接固定或缝合在第一盖片28上。与图 1-4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相比,在图5或8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盖片29用作为第三增 强条32,并且在图5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二盖片29用作为第一和第二增强条,或者第二盖片 29同时形成图5-7的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二增强条26、27。也能够说,在此,所述盖片28、29在 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增强条26、27、32。在这些情况下,在第二盖片29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 域中分别设有狭槽。在此,第一引导带条17穿过第二盖片29的上部区域中的第一狭槽,并且 第三引导带条19穿过第二盖片29的下部区域中的第二狭槽。同样地,在图5的第二实施例中 以及在图8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二引导带条18穿过第一盖片28的狭槽,并且固定或缝合在其 上,使得在此也不需要单独的第三增强条32。 在图9-10中示出手腕带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手腕带同样配备有各一个张紧系统, 以用于调节手套的佩戴宽度并且能够固定在使用者的手上。所示出的手腕带适用于佩戴在 使用者的右手上。在此,手腕带1具有三个开口,即分别是用于手腕的入口开口,以及分别是 用于使用者的拇指的第一出口开口36和用于使用者的其余手指的第二出口开口37。在第一 15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12/13 页 出口开口36和第二出口开口之间设置有鞍形区域23,用于将手腕带耦联到杖柄上的联接元 件25固定在所述鞍形区域23上。在图9和10的实施例中,所述联接元件25构成为可移动的孔 眼,所述孔眼借助于增强条26直接固定在手腕带上。因此,所述增强条26在此同时用作为紧 固条。但是,替选地,所述联接元件25也能够借助于缝合在增强条26上的附加的紧固条24被 紧固在手腕带上。在图9和10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导带条18固定在张紧元件11附近的第 一盖片28上。替选地,在图11的实施例中,第二引导带条18也直接固定在张紧元件上或其下 方。在根据图9和10的手腕带中,在第一盖片28和第二盖片29之间的空间或间隙30类似于在 图5或8的手套的情况覆盖有材料层。而图5或8的手套在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内皮33的部段, 根据图9和10的手腕带是弹性材料部段39,例如宽的松紧带或由氯丁橡胶构成的材料部段。 柔性的材料部段39在此优选固定在两个盖片的下侧上。但是替选地,所述中间空间或间隙 30也不被另一材料层覆盖,或者所述手腕带也能够在中间空间30的区域中敞开地构成。 附图标记列表 1     手持装置,手套/手腕带 2     手套上侧,1的上侧,背面 3     手套下侧,1的下侧 4    拇指套 5     第一手指套,食指套 6     第二手指套,中指套 7     第三手指套,无名指套 8     第四手指套,小指套 9     1的手腕区域 10    1的手腕下摆 11   张紧元件 12   张紧轮 13   张紧带、张紧线缆 14    13的第一转向部段 15    13的第二转向部段 16    13的第三转向部段 17    用于14的第一引导带条 18    用于15的第二引导带条 19    用于16的第二引导带条 20   张紧壳体 21    在20上用于13的第一凹槽 22    在20上用于13的第二凹槽 23    在4、5之间的或在36、37之间的鞍形区域 24    用于25的紧固条,紧固元件 25   可移动的腕带,联接元件 26    第一增强条 27    第二增强条 16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13/13 页 28    第一盖片 29    第二盖片 30    在28、29之间的中间空间,间隙 31   可变的区域 32    第三增强条 33   内皮 34    28的棱边 35    29的棱边 36    用于拇指的第一出口开口 37    用于其余手指的第二出口开口 38    第四增强条 39   弹性的材料部段 B30   30的宽度 L     1的纵轴线 S1    第一旋转方向,12的张紧方向 S2    第二旋转方向,12的放松方向 17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附 图 1/9 页 图1 18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附 图 2/9 页 图2 19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附 图 3/9 页 图3 20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附 图 4/9 页 图4 21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附 图 5/9 页 图5 22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附 图 6/9 页 图6 23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附 图 7/9 页 图7 24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附 图 8/9 页 图8 25 CN 111615340 A 说 明 书 附 图 9/9 页 图9 图10 26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