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好方法网

一种高强度的高分子针织纤维生产设备及方法


技术摘要:
本说明书一种高强度的高分子针织纤维生产设备及方法,包括主管道和分料球,所述的主管道内壁焊接有内层,所述的主管道外围镶嵌有输料管,所述的输料管与内层连接处镶嵌有十根电热管,所述的输料管与主管道内部相互贯通,所述的主管道一端靠近外围处开设有连接螺纹孔;  全部
背景技术:
纺织纤维分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种。亚麻、棉纱、麻绳等是从植物中获取的,属 于天然纤维;羊毛和丝绸来自动物,也是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的种类很多,例如尼龙、人造纤 维、玻璃纤维等等。 新型纤维应用于针织品行业占到80%,应用于家用纺织品占20%。我国新型纤维 不但市场很大,其产品的平均利润率较高,是纯棉产品的1-2倍。由于其主要生产原料是新 型纤维,棉花价格的巨幅波动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各相关企业应在完 善纺织纤维产业链的同时,重视新型纺织纤维产业的发展,科学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和节奏, 超前部署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实现我国纺织产业由跟随式发展向引领式发展的跨越。 现有技术中的纺织纤维在生产时一般采用常规的加捻等方式进行,然而在使用 时,由于其本身结构的限制使得其对于纤维的强度一般都是采用加捻强度来进行控制其纤 维强度。然而这样的方式在使用时往往造成其纤维的手感较差,在使用时其也造成其在生 产时对设备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从而无法满足现有技术所需。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强度的高分子针织 纤维生产设备,包括主管道和分料球,所述的主管道内壁焊接有内层,所述的主管道外围镶 嵌有输料管,所述的输料管与内层连接处镶嵌有十根电热管,所述的输料管与主管道内部 相互贯通,所述的主管道一端靠近外围处开设有连接螺纹孔。 所述的输料管一端螺纹安装有分料球,所述的分料球两侧均镶嵌有连接管,所述 的连接管一端均镶嵌有内框,所述的内框外围镶嵌有第二电热片,所述的内框内壁镶嵌有 六个电热出料口,所述的电热出料口内开设有内孔,所述的内孔与内框内部相互贯通。 优选的,所述的主管道还包括:密封盘和外接管,所述的主管道靠近另一端处镶嵌 有外接管,所述的外接管与主管道相互贯通,所述的外接管一侧的主管道端点处通过螺栓 安装有密封盘。 优选的,所述的密封盘还包括:所述的密封盘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内管,所述的内 管外围呈齿轮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的生产设备还包括:支架,所述的支架两端分别贯穿第二电热片焊接 在两个内框上,所述的支架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的固定孔通过螺栓与连接片固定安装外 接管。 优选的,所述的内框还包括:连接固定板和连接架,所述的内框之间焊接有连接固 定板,所述的连接固定板内侧与主管道之间焊接有连接架。 4 CN 111593513 A 说 明 书 2/4 页 优选的,所述的分料球还包括:第一电热片,所述的分料球上螺纹安装有第一电热 片,所述的第一电热片与分料球接触面密封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主管道另一端呈半球形封闭结构,所述的内管为中空的陶瓷结构。 优选的,所述的内框内侧焊接有保温层。 基于上述目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强度的高分子针织纤维 生产设备的使用方法,包括一下步骤: S1:设备安装,将设备安装在纤维加捻前的流水线路上,加捻所需足量的纤维丝都 穿过一个内框内,再将高温液化的硅胶管道连接到外接管的一端; S2:设备测试,将设备全部开启,而后使用时首先测试其每个内框的内的出胶效 率,检测出硅胶过程中出液态硅胶不会在输送腔内凝结的情况发生,若是出现凝结时首先 进行清理,而后调整其个加热设施的温度; S3:工作开始,使用时当加热后的液态硅胶进入到主管道内时,经过电热管进行加 热防止其冷却二凝结,而后经过持续输入使得液态硅胶经过输料管进入到内框内,并且过 程中经过第一电热片和第二电热片进行加热防止其凝结,而后经过电热出料口进行输出, 保证其出胶时其硅胶还是液态,并且在纤维丝经过时覆盖纤维丝。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强度的高分子针 织纤维生产设备及方法,通过设置主管道以及相应的分料球以及相应的内框等结构,在使 用时保证了在纤维丝在加捻之前在其表面涂抹融化后的硅胶在使用时,加强了纤维丝在使 用时强度,并且经过硅胶的加入在使用时其整体的抗拉伸强度大大增加,并且经过硅胶的 设置是的其纺织后的布料具有一定的耐腐蚀以及其放水效果,从而使得其使用效果大大增 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 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 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 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柱管道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管道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整体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内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管道;11-输料管;12-内层;13-连接螺纹孔;14-电热管;2-分料球;21- 第一电热片;22-连接管;23-连接架;24-电热出料口;241-内孔;25-连接固定板;26-内框; 261-保温层;27-第二电热片;3-支架;31-固定孔;4-内管;41-外接管;42-连接片;43-固定 螺母;44-密封盘。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