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及其力传递结构,力传递结构包括相互耦合的第一传力组件、第二传力组件及第三传力组件。其中,第一传力组件包括能够进行力传递的前防撞梁、前纵梁、第一传力模块、第二传力模块、门槛、中通道及雪橇板;第二传力组件包括能够进行力传递的前端梁及A柱 全部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数量日益增多,对车辆的安全性能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当车辆 发生撞击时,车辆的碰撞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车辆的安全性能的优劣。受到碰撞时,车辆 主要通过设计的力传递结构对碰撞力进行分散与传递以保证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当车辆 发生碰撞时,传统的力传递结构无法合理的对碰撞力进行传递,安全性能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无法合理的对碰撞力进行传递,安全性能不高的问题,提供一 种车辆及其力传递结构。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力传递结构,包括: 第一传力组件,所述第一传力组件包括能够进行力传递的前防撞梁、前纵梁、第一 传力模块、第二传力模块、门槛、中通道及雪橇板; 第二传力组件,所述第二传力组件包括能够进行力传递的前端梁及A柱侧围;及 第三传力组件,所述第三传力组件包括能够进行力传递的前副车架总成、所述第 二传力模块及所述门槛; 其中,所述第一传力组件、所述第二传力组件及所述第三传力组件相互耦合。 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力传递结构,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使得碰撞力在前防撞梁、前 纵梁、第一传力模块、第二传力模块、门槛、中通道、雪橇板、前端梁、A柱侧围及前副车架总 成上进行传递,相比路径单一的传统的力传递结构而言,能够避免因传递路径单一引起的 结构失效,能够对碰撞力进行分散,有利于碰撞力的传递,安全性能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车身纵向方向,所述前副车架总成的最前端与所述前防 撞梁的最前端平齐;或所述前副车架总成的最前端与吸能盒的最后端平齐,其中,所述吸能 盒设置于所述前防撞梁与所述前纵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力模块包括与所述中通道连接的前围板横梁、 及设置于前围板横梁与所述前纵梁之间的第一连接部,且所述前防撞梁、所述前纵梁、所述 第一连接部、所述前围板横梁及所述中通道能够进行力传递并配合形成第一传力路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力模块包括第二连接部、歇脚板、扭力盒及A柱 内板;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歇脚板均与所述前纵梁连接,所述扭力盒与所述第二连 接部、所述歇脚板及所述门槛均连接,所述A柱内板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歇脚板、所述扭 力盒及所述门槛均连接,且所述前防撞梁、所述前纵梁、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歇脚板、所述 扭力盒、所述A柱内板及所述门槛能够进行力传递并配合形成第二传力路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歇脚板及所述扭力盒围设成传力腔, 所述第二传力模块还包括辅助传力件,所述辅助传力件设置于所述传力腔内,且所述辅助 3 CN 111547135 A 说 明 书 2/9 页 传力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扭力盒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A柱内板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歇脚板均连接 的第一本体、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辅助传力件、所述歇脚板、所述扭力盒和所述门槛 均连接的第二本体,且所述第一本体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副车架总成与所述前纵梁及所述扭力盒均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防撞梁、所述前纵梁及所述雪橇板进行力传递并配 合形成第三传力路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所述前防撞梁及所述前纵梁设置于所述前端 梁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之间,且沿车身纵向方向,所述前副车架总成的最前端、所述前防撞 梁的最前端及所述前端梁的最前端至少分别设置在两个平面内。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力传递结构。 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发生碰撞时,利用相互耦合的第一传力组件、第二传力组件及 第三传力组件能够对碰撞力进行合理的分散与传递,从而能够对碰撞能量进行充分的吸 收,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同时也便于较大的电池包进行布置。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力传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车辆的力传递结构一个角度下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车辆的力传递结构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车辆的力传递结构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车辆的力传递结构另一个角度下的侧视图; 图6为图5的车辆的力传递结构D-D方向的轮廓示意图; 图7为图5的车辆的力传递结构E-E方向的轮廓示意图; 图8为图1的车辆的力传递结构的扭力盒与A柱内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9为图1的车辆的力传递结构的A柱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的车辆的力传递结构的第二连接部、歇脚板与扭力盒的装配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车辆的力传递结构的第二连接部、歇脚板与扭力盒的装配轮廓示意 图; 图12为图1的车辆的力传递结构的歇脚板、辅助传力件及扭力盒之间的装配示意 图; 图13为图1的车辆的力传递结构的第二连接部、辅助传力件、扭力盒及A柱内板之 间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前防撞梁,120、前纵梁,121、内板,122、外板,130、吸能盒,140、第一连接部, 141、第一连接板,150、前围板横梁,160、中通道,161、前段,162、后段,170、第二连接部, 180、歇脚板,190、扭力盒,200、A柱内板,201、第一本体,202、第二本体,210、门槛,220、传力 腔,221、辅助传力件,2211、第一传力段,2212、第二传力段,230、雪橇板,240、前排座椅横 梁,310、前副车架总成,320、前副车架吸能盒,410、前端梁,420、A柱侧围。 4 CN 111547135 A 说 明 书 3/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