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摘要: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利用实测信息识别电力系统仿真致差区域的方法,包括:通过实测数据计算扰动深度大小,评价受扰程度,刻元件模型的动态激发程度,划定初步的搜寻区域,在该区域内求取电网的最小生成树以及最优割集,在割集处注入实测数据,通过混合仿真方式验证进一步 全部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动态仿真是掌握系统动态行为的重要手段,其仿真结果的可信度直接关 系到电 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经国内外多次扰动试验分析后,表明基于现有模型 库的仿真 结果不能准确反映系统的真实动态特性。而在动态仿真验证中,导致系统仿真结 果出现误差 的元件模型主要集中在一个小的区域内,识别出这样的致差区域对提高仿真 精度有极其重要 的意义。但由于大规模电力系统幅员辽阔,元件模型众多,相互之间耦合 密切,动态过程复 杂,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识别出仿真致差区域,能有效提高动态仿真验 证的效率,降低误差 溯源的代价,是至今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构思基础是,随着广域测量系统(Wide-Area Measurement System, WAMS)的 逐步推广,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为从实测数据中提 取电网的特 征知识提供有利的机会。借助于WAMS系统可以得到电力系统动态过程中部分 变量的真实数 据,为分析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以及仿真验证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数据基础。 通过实测数据分 析电网,量化各个区域的受扰程度;通过实测与仿真数据对比分析,可以 有效评价仿真差异 度,结合二者特点识别出主要致差区域,给出合适的模型参数,提高动 态仿真精度,对电网 的安全经济运行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科学合理,适用性 强的 利用实测信息识别电力系统仿真致差区域的方法。这种方法应用最小生成树理论进 行动态仿 真致差区域的识别,为下一步误差元件解耦以及模型参数校正提供重要参考依 据。 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方案是:一种利用实测信息识别电力系统仿真致差区域的 方法, 其特征是,它包括:通过实测数据计算扰动深度大小,评价受扰程度,刻元件模型的 动态激 发程度,划定初步的搜寻区域,在该区域内求取电网的最小生成树以及最优割集, 在割集处 注入实测数据,通过混合仿真方式验证进一步缩小致差区域,通过一系列的迭代 过程识别出 大规模电网的动态仿真致差区域,具体步骤有: 1)确定扰动信息,通过实测数据计算各节点电压扰动深度,通过指定扰动深度阈 值,解 耦去除动态激发程度小的节点; 2)将剩余待研究的目标电网看作一个图,仿真计算剩余电网的各线路的仿真可信 度,以 线路仿真可信度作为线路的权值,求取电网的最小生成树; 3)计算出该树的每条树枝对应的基本割集,同时对每个割集线路中的平均仿真可 信度进 行升序排列; 3 CN 111597704 A 说 明 书 2/5 页 4)按照步骤3)中割集可信度的排列顺序,选取最优割集,在割集处注入WAMS量测 数据,分别对两侧子网进行混合动态仿真验证,如果子网中存在误差元件且子网达到规模 限 制,则执行步骤5);如果一侧子网无致差源,则执行步骤6);如果两侧子网都存在致差源 且 未达到规模限制,则执行步骤7); 5)若所述子网中存在误差元件且规模达到限制,则确定该子网判定为致差区域电 网,将 此处子网排除,剩余部分形成新的目标电网,后续仿验证中涉及此处信息时,由注入 的PMU 量测数据代替,以消除致差元件对后续误差区域的影响,重复步骤2); 6)如果存在一侧子网无致差元件,则将此部分子网从目标电网中排除,将剩余部 分形成 新的目标电网,后续仿真计算中,保留此侧电网或解耦去除无致差元件电网,只是 在后续搜 索中不再搜索此区域,重复步骤2); 7)如果两侧都存在误差元件,未达到规模限制,针对步骤3),分别计算两个子网的 最 小生成树重复步骤4); 8)重复步骤1)~步骤7),目标电网规模经多次切割而不断收缩,直至目标电网规 模达 到限制,或目标电网中不存在致差元件时停止计算。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利用实测信息识别电力系统仿真致差区域的方法,包括:通过 实测数 据计算扰动深度大小,评价受扰程度,刻元件模型的动态激发程度,划定初步的搜 寻区域, 在该区域内求取电网的最小生成树以及最优割集,在割集处注入实测数据,通过 混合仿真方 式验证进一步缩小致差区域,通过一系列的迭代过程识别出大规模电网的动 态仿真致差区域, 其特点是,科学合理,适用性强,对寻找动态仿真致差区域的具有可行性 和高效性,对于随 机设置的两个误差元件,通过两次迭代搜索判定出致差区域的具体位 置。相对于已有的分层 分块、遍历式等方法,本发明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对下一步进行分块 解耦,校正模型参数具 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电网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利用实测信息识别电力系统仿真致差区域的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最优割集求取图; 图4为IEEE10机39节点系统图; 图5为等值后的系统结构图。